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传染病防控中人员健康码的管理要求、申领流程、使用规则、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及个人在传染病防控期间的健康码管理与应用。
Title: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Health Code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s for Personnel
中国标准分类号:C6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242-2020《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健康码的规范化管理,助力传染病防控工作。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健康码的概念,即以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和健康状况为基础,由信息系统按照规则自动计算生成的个人专属二维码。这一定义强调了健康码的真实性、唯一性和关联性,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其次,在“健康码分类与颜色标识”部分,标准规定健康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三种类型,并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绿码表示低风险,可正常通行;黄码表示中等风险,需接受社区健康管理;红码表示高风险,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这种分类方式清晰明了,便于公众理解和执行。
再者,标准对健康码的申领流程进行了规范。要求个人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居住地址等。同时,系统应对接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这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也为后续的精准防控提供了保障。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隐私保护。要求在采集、存储、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泄露或滥用。同时,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健康码状态,确保其权威性和公正性。
最后,标准对健康码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了说明。当个人的健康状况或活动轨迹发生变化时,系统应及时更新健康码状态。例如,接触过确诊病例或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健康码可能会从绿码转为黄码甚至红码。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提高防控效率。
综上所述,DB33/T 2242-2020《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通过对健康码的分类、申领、使用及动态调整等方面的规范,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