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盆栽韭菜无土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设施、基质配制、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盆栽韭菜的无土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illess Cultivation of Potted Lee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2T 191-2019盆栽韭菜无土栽培技术规程》是江苏省泰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盆栽韭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4.1 品种选择
原文:应选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优质高产的韭菜品种。
解读:在选择韭菜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特点,还必须重视品种的适应性与抗逆性。适应性强意味着该品种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而抗病虫害则可以减少后期管理难度,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5.2 栽培基质
原文:栽培基质应采用珍珠岩、蛭石、草炭等材料混合配制,要求pH值为6.0~7.5,EC值控制在1.0ms/cm~2.0ms/cm之间。
解读:基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韭菜根系的发育情况以及养分吸收能力。pH值和EC值是衡量基质酸碱度及盐分浓度的重要指标。适宜的pH范围有助于营养元素的有效溶解,促进植物健康成长;而EC值过高可能会导致烧苗现象发生,因此需要严格把控。
6.1 光照条件
原文:设施内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0lx,每天提供12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
解读:充足的光照是保证韭菜光合作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研究表明,当光照强度低于25000lx时,韭菜叶片颜色变浅、植株矮小等问题会相继出现。同时,延长光照时间也有利于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最终收获量。
8.1 病虫害防治原则
原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和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控。
解读:这一原则强调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通过合理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物理方式减少害虫基数;引入天敌昆虫或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方法达到控制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化学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
以上只是对部分核心内容进行了阐述,整个标准涵盖了从选址建棚到采收贮藏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求,为企业和个人从事相关生产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