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耐迟播小麦品种选育的技术要求、试验设计、选择方法和鉴定标准。本文件适用于耐迟播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of Late-Sown Tolerant Wheat Varie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1033-2019耐迟播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小麦品种选育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耐迟播小麦品种的选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给出了“耐迟播”这一关键概念的定义:指小麦品种在播种期较晚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产量潜力并具备优良品质特性的能力。这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品种选育目标
规定了选育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以及品质优良等。这些目标不仅涵盖了产量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生态环境适应性和消费者需求满足的重要性。
三、亲本材料的选择
要求选择具有较强耐迟播特性的亲本作为基础材料,并且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栽培习惯来确定具体的标准。例如,在江苏地区由于春季低温影响较大,因此特别注重选用能够快速通过春化阶段的品种作父本或母本。
四、杂交组合设计
提出了合理安排不同生态类型间的杂交组合,以增加遗传多样性并提高后代群体的整体表现。同时建议采用多次回交的方法来稳定目标性状,确保最终获得的新品系符合预期要求。
五、田间试验与鉴定
明确了从小区试验到多点区域试验再到生产示范整个流程的具体步骤。特别是在田间管理方面,强调了统一耕作制度的重要性,比如统一整地质量、播种深度以及肥水调控策略等措施,以便于准确评估各参试材料的实际效果。
六、品种审定与推广
最后指出,所有完成上述程序并通过各项指标检测的小麦新品系都必须经过正式的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销售。此外还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新品种的应用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以上是对《DB32/T 1033-2019耐迟播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