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的基本要求、技术指标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全体外预应力体系的节段拼装混凝土桥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Title: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Segmental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with Full External Prestr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U4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445-2019《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混凝土桥梁设计与施工指南》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混凝土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设计阶段的关键要求
# 1. 荷载组合与效应计算
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进行荷载组合时应考虑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以及地震作用下的多种组合情况。对于永久荷载的取值,应依据实际材料密度及构件尺寸精确计算;可变荷载则需根据桥位所在地的具体使用条件确定其标准值,并结合不同的荷载分项系数进行调整。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在地震区,除了常规荷载外,还需增加地震荷载的影响,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 2. 预应力筋布置原则
关于预应力筋的布置,标准提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预应力筋的位置应当尽量靠近截面中性轴附近,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构件的抗弯能力;其次,对于连续梁桥而言,跨中区域的预应力筋数量应该适当减少,而支点附近的预应力筋则需要加密布置,以平衡较大的负弯矩;最后,为了防止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预应力筋的端部应设置适当的锚固装置,并且锚具周围混凝土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施工阶段的重点事项
# 1. 模板支架体系的选择与安装
模板支架作为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选型至关重要。标准建议优先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或盘扣式脚手架作为主要支撑形式,因为这类支架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在安装之前,应对所有构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任何损伤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还需按照设计图纸严格控制支架的搭设高度和平整度,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 2. 预应力张拉工艺
预应力张拉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标准指出,在开始张拉作业前,必须先完成孔道压浆工序,待水泥浆完全固化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张拉设备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千斤顶配合油泵系统来实现精准控制。张拉顺序遵循“先中间后两端”的原则,即先从跨中位置开始逐步向两端推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温差变化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另外,在正式张拉之前,还需要进行试张拉试验,以此来验证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 3. 后浇带处理
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的影响,标准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这些后浇带一般设置于温度变化较为剧烈或者受力复杂的地方。在封堵后浇带时,所使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抗渗性能。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持施工现场清洁干燥,防止杂物进入已经成型的结构内部。
以上是对DB34/T 3445-2019中部分重要条文所做的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涵盖了部分内容,如果想深入了解该标准的具体内容,建议查阅完整版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