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淮山羊种公羊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选育、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健康保健和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黄淮山羊种公羊的饲养管理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Management of Huai Yellow Goat Breeding Buck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41-2019《黄淮山羊种公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黄淮山羊种公羊的饲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设施建设
标准指出,种公羊场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远离污染源和居民区。场区内需设置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等功能分区,并确保各区域之间有明确的分隔。此外,圈舍设计应考虑通风、采光和保温性能,地面材质要便于清洁消毒。
饲料与营养
饲料的选择和配比直接影响种公羊的健康状况和繁殖能力。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青绿饲料和粗饲料。饲料配方应根据种公羊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蛋白质、能量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供应,水质必须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体检、疫苗接种、驱虫等措施。种公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隐患。免疫程序需严格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要求执行,确保种公羊群体免疫效果。驱虫工作也至关重要,应按照季节变化适时开展内外寄生虫防治。
繁殖管理
对于种公羊的使用频率,标准提出了合理安排的原则。种公羊不宜过度使用,一般情况下每周交配次数控制在2-3次为宜。交配后需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此外,建立详细的配种记录档案,有助于追踪种公羊的繁殖表现及后代质量。
环境卫生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防止疫病发生的关键。定期清理粪便,对圈舍内外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季节,更要注意防潮防霉。废弃物处理要符合环保要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内容涵盖了黄淮山羊种公羊饲养管理中的核心环节,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种公羊的整体素质,促进黄淮山羊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