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的环境条件、田间工程、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大鳞副泥鳅的稻田生态养殖。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ice Field Culture of Parabotia delacaudi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400-2019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大鳞副泥鳅在稻田中养殖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的详细解读:
一、稻田准备
标准要求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地方。稻田需进行翻耕,深度约20厘米,并施足基肥。同时,稻田四周要设置防逃设施,确保泥鳅不会逃逸。
二、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大鳞副泥鳅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5000至8000尾。放养时要注意苗种的质量,确保健康无病害。
三、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修补破损部分。水位控制也很关键,保持适宜的水深有助于泥鳅生长。此外,还需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溶解氧、pH值等指标符合养殖要求。
四、饲料投喂
大鳞副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饲料投喂要多样化。可以使用专用配合饲料,也可以搭配一些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摄食状况灵活调整。
五、疾病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稻田进行消毒。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滥用药物,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六、收获与销售
当大鳞副泥鳅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适时收获。收获前应停止投喂数天,让泥鳅体内残留物排出干净。销售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确保产品符合市场准入条件。
以上内容涵盖了《DB34/T 3400-2019》的主要技术要点,希望对从事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的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