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侵蚀沟中建植紫花苜蓿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址、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侵蚀沟的生态修复与植被建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lfalfa in Erosion Gull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578-2020《侵蚀沟建植紫花苜蓿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在侵蚀沟区域种植紫花苜蓿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侵蚀沟的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特别是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通过种植紫花苜蓿来改善生态环境。
2. 术语和定义:
- 侵蚀沟:由于水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沟壑。
- 紫花苜蓿: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
3. 建植前准备:
- 土地整理:包括清除地表杂物、平整土地等措施,确保种植区域具备良好的种植条件。
-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施加有机肥或石灰等物质以调整土壤pH值及养分状况。
4.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最佳时间为春季或秋季,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
-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者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并注意控制播种深度(一般为1-2厘米)。
- 播种量:每公顷推荐使用15-20公斤种子,具体用量需结合实际情况调整。
5. 田间管理:
- 灌溉施肥: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适时追肥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植株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方法预防和治理病虫害问题。
- 修剪更新:当紫花苜蓿达到一定高度后需要进行适当修剪,有助于提高产量并延长使用寿命。
6. 收获利用:
- 紫花苜蓿可以作为优质饲料用于畜牧业发展,同时也可参与碳汇交易项目增加经济效益。
- 收割时要注意留茬高度,避免损伤根系影响后续生长周期。
以上是对DB23/T 2578-2020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旨在指导相关人员更好地实施侵蚀沟地区的紫花苜蓿建植工作,从而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