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芦笋露地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整地作畦、种苗选择与处理、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绿芦笋的露地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pen-field Cultivation of Asparag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597-2020绿芦笋露地栽培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绿芦笋露地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处理
标准中提到应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如‘冠军’、‘冠军1号’等。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和药剂拌种。温汤浸种时将种子放入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并不断搅拌以保证均匀受热;药剂拌种则使用福美双或多菌灵按一定比例兑水后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
二、整地与施肥
要求种植地块土壤pH值保持在6.0~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整地时要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750千克作为底肥。
三、定植
定植时间一般安排在当地最后一次霜冻过后。定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确定,行距控制在1.2米至1.5米之间,株距0.3米至0.4米。定植深度以苗子根部埋入土中约3厘米为宜,定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
四、田间管理
生长期需定期除草松土,保持田间清洁无杂草。追肥分多次进行,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生长,中后期逐渐增加磷钾肥比例以提高抗逆性和产量。同时要注意及时灌溉排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物理防治可采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化学防治时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产生药害。另外还需注意轮作倒茬制度,减少病原菌积累。
六、采收
当嫩茎高度达到20厘米以上且未木质化时即可采收。采收期从每年4月下旬开始持续到9月中旬结束。采收时用专用工具小心操作,避免损伤母茎影响下一年度产量。采收后的芦笋应及时冷藏保鲜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