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中穴位贴敷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服务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的机构和个人开展穴位贴敷服务。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Acupoint Patch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ervices (Non-Medical)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TCACM 1560.6-2023)对穴位贴敷的操作细节进行了严格规定。与旧版相比,新版在“穴位选择”这一条目上有了显著变化。
在老版标准中,穴位选择较为笼统,仅提出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选择常用穴位,但未给出具体指导。而新版标准明确规定了穴位选择的原则:首先需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其次要参考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最后还要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冬季进行穴位贴敷时,应优先选取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而在夏季则可选用清热解暑的穴位如曲池、合谷等。
以足三里穴为例,新版标准要求操作者在定位该穴位时,需精确测量髌骨下缘至胫骨前缘的距离为三寸,并在此范围内寻找最敏感点作为贴敷位置。同时强调在贴敷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此外,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贴敷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儿童则不超过2小时,且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状况。
通过这样的细化规定,新版标准不仅提高了穴位贴敷的安全性,还增强了其疗效的可靠性,使这项中医传统疗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