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宽鳍鱲育成鱼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宽鳍鱲育成鱼的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er brevipinna Cultivation - Grow-out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宽鳍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规范对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DB5101T 50-2019《宽鳍鱲养殖技术规范》中关于育成鱼部分的重要条文进行的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要求
根据标准规定,育成鱼的养殖池塘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1000至300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5至2米之间。池底以泥沙质为佳,便于宽鳍鱲的栖息和觅食。同时,池塘需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质清新。
放养密度与规格
标准指出,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目标确定。通常情况下,每亩放养规格为100克左右的鱼种800至1000尾。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鱼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此外,放养前应对鱼种进行检疫,确保健康无病害。
饲料投喂
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是育成鱼管理的关键环节。标准建议使用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的配合饲料,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量。春季和秋季每天投喂两次,夏季增加到三次,冬季减少至一次。每次投喂量应控制在鱼体重的2%-4%之间,具体比例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巡塘、水质监测和疾病预防。每周至少巡塘三次,观察鱼群活动状况和水质变化。每月检测一次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和氨氮浓度,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同时,要定期消毒池塘,防止病原菌滋生。一旦发现鱼群出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育成鱼养殖中的重点。标准强调,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和科学管理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生疾病,应立即停止投喂,隔离病鱼,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药物进行治疗,切勿滥用抗生素。
以上是对DB5101T 50-2019《宽鳍鱲养殖技术规范》中育成鱼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遵循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宽鳍鱲的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