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赤鲈养殖过程中苗种选择、培育、水域环境控制、饲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赤鲈的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of Huche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01T 49-2019《赤鲈养殖技术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赤鲈的养殖过程,确保苗种质量和养殖环境的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于苗种部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苗种来源与质量要求
1. 亲本选择
- 标准规定,用于繁育的亲本应来源于无疫病区域,并且具备良好的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
- 亲本需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健康观察期,在此期间不得使用任何违禁药物。
2. 苗种质量
- 苗种孵化后7天内,体长应达到1.5厘米以上,体质健壮,无畸形现象。
- 苗种需经专业机构检测确认不携带国家规定的鱼类病原微生物。
3. 运输管理
- 运输过程中,水温变化幅度不得超过±2℃,溶氧量保持在6mg/L以上。
- 运输工具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二、苗种培育环境
1. 水质条件
- 培育池水质需符合NY5051的规定,pH值控制在6.5至8.5之间。
- 水体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氨氮浓度低于0.2mg/L。
2. 饲养密度
- 初期培育阶段,每平方米水面放养苗种数量不超过50尾。
- 随着苗种成长,逐步降低密度以保证其正常发育。
3. 饲料投喂
- 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并定期添加维生素C等营养添加剂。
- 每日分多次少量投喂,确保所有苗种都能摄食到食物。
三、疾病防控措施
1. 预防为主
- 定期对培育池进行清理和消毒,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
- 对新引进的苗种实行隔离观察制度,时间不少于两周。
2. 应急处理
- 发现病害时,立即停止投喂,查找病因并对症治疗。
- 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化学药品或生物制剂。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提高赤鲈苗种的质量,为后续养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强调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