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雷竹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雷竹的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Phyllostachys praecox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01T 36-2018雷竹栽培技术规范》是四川省成都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雷竹的科学种植与管理。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土壤要求
标准指出,雷竹园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土壤pH值宜在4.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是因为雷竹偏好酸性环境,过高的碱性会抑制其生长发育。
二、种竹选择
种竹质量直接影响后期产量和品质。根据标准规定,用于繁殖的母竹需具备两年生以上健康状态良好、无病虫害、枝叶繁茂的特点,并且胸径应在3cm至5cm范围内。这样的母竹不仅生命力旺盛,还能确保后代植株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三、栽植密度
合理的栽植密度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每亩种植约150株至200株左右。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地形地貌以及管理水平适当调整,但要保证竹林内部通风透光条件适宜,避免过于拥挤导致资源竞争加剧。
四、施肥管理
施肥是促进雷竹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标准推荐,在春季萌芽前施用氮肥作为基肥;夏季结合浇水追加磷钾肥以增强抗逆能力;秋季则侧重于补充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并储备养分。值得注意的是,全年总施肥量不宜超过每公顷45吨,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五、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是处理雷竹病虫害的基本原则。标准特别强调了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成虫及幼虫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定期巡查园区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六、采收标准
为了保证产品的优质性和持续性,标准明确了适时采收的时间节点。一般情况下,当竹笋出土后长度达到20厘米至30厘米时即可开始采摘,此时笋肉鲜嫩可口且营养价值较高。切忌过早或过晚采收,否则会影响最终品质。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5101T 36-2018雷竹栽培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为雷竹栽培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产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