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三叶斑潜蝇测报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法、预测预报及信息报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三叶斑潜蝇的监测与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Liriomyza trifol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714-2020《三叶斑潜蝇测报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三叶斑潜蝇的监测与预报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在田间设置固定的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应覆盖至少10亩以上的连片作物。监测点的选择需考虑地形、土壤类型及作物种类等因素,确保代表性。这一规定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数据,为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诱捕器使用
推荐使用黄色粘板作为主要诱捕工具。每公顷设置不少于5个诱捕器,并定期更换粘板以保持其有效性。同时,建议在不同生长期调整诱捕器的高度,以适应三叶斑潜蝇的生活习性变化。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诱捕到的成虫数量进行每日记录,并按周汇总统计。数据应包括日期、时间、诱捕器编号、诱捕虫数等信息。通过长期积累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三叶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其高峰期,从而提高预报准确性。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虫口密度的不同,将预警级别分为三个等级:轻度(虫口密度低于5头/板·日)、中度(5-10头/板·日)和重度(超过10头/板·日)。各级别对应不同的防治措施,如轻度时可采用生物防治,而重度则需要化学干预。
防治指导
当达到中度或以上预警级别时,应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释放天敌昆虫、喷洒高效低毒农药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此外,还强调了安全间隔期的重要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以上内容基于DB32/T 3714-2020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阐述,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