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报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工作,为交通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Road Traffic Ope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40
国际标准分类号:0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991-2020《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是重庆市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估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交通运行指数
该指标用于综合反映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根据标准规定,交通运行指数应包括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在时间维度上,需统计工作日和平常日的早晚高峰时段车速;在空间维度上,要覆盖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网。通过计算各路段的平均车速并加权汇总,得出全市整体交通运行指数。指数值越低表示交通越畅通,反之则越拥堵。
4.3 路网密度
路网密度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效率。标准要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其他区域不低于6公里/平方公里。同时强调新建城区应优先构建方格网状路网结构,避免出现断头路或畸形交叉口。合理的路网布局能够有效分散交通流量,缓解局部拥堵现象。
4.7 公共交通分担率
公共交通分担率是衡量城市绿色出行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标准提出,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应达到60%以上,其他区县不低于45%。为此,需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并完善接驳换乘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便捷性,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准确的数据是开展交通运行评价的基础。标准明确了数据采集频率与时长,如交通流量每15分钟记录一次,连续监测不少于7天。对于历史数据,要求至少保存两年以便对比分析。此外还规定了数据清洗流程,包括剔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步骤,确保数据质量满足后续分析需求。
5.3 评价方法
本标准推荐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进行交通运行评价。具体而言,可以结合浮动车GPS数据、固定式检测器数据以及手机信令数据等多种来源的信息,构建全面的交通运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数学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这些条文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有助于推动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