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叶用蒲公英生产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叶用蒲公英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andelion Production for Leaf U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908—2020《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叶用蒲公英的产地环境、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等内容。以下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产地环境
标准指出叶用蒲公英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排灌方便、pH值为6.0~7.5的地块。这表明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蒲公英的生长状况,过酸或过碱都会抑制其正常发育。因此,在种植前需要检测土壤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土壤酸碱度,确保适合蒲公英生长。
2. 种子处理
要求种子使用前需进行发芽试验,确保种子活力不低于85%。同时建议采用温水浸泡种子4-6小时,以提高发芽率。这一环节对于保证出苗整齐度至关重要,因为高质量的种子能有效减少后续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产量。
3. 播种育苗
推荐采用条播方式,行距控制在30cm左右,株距保持在15cm。覆土厚度以1-1.5cm为宜。合理的密度设置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植株徒长或者病害发生几率增加。
4. 田间管理
包括中耕除草、追肥灌溉等措施。特别是在幼苗期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与蒲公英争夺养分水分;进入旺盛生长期后要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并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这些操作能够促进蒲公英健壮成长,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
5. 病虫害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立即采取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或生物农药喷洒等方式进行治理,尽量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频率,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6. 采收
当叶片长至15cm以上时即可开始采摘嫩叶部分用于食用。一般情况下每株保留一定数量的老叶继续供给营养物质积累,以便下一轮收获。适时采收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延长整个生育周期内的持续生产能力。
7. 生产档案建立
要求详细记录从整地到最终销售全过程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参数、投入品使用情况以及销售流向等。建立健全的生产档案体系便于追溯产品质量源头,增强消费者信心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升。
通过遵循上述规范要求,可以有效指导叶用蒲公英标准化生产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