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茄子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与分级、抗性评价及结果表述。本文件适用于茄子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Stage Artificial 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Eggplant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245-2020《茄子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价茄子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试验材料准备
标准要求使用健康无病的茄子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并明确指出种子来源需可靠,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同时规定了种子处理的方法,包括消毒和催芽,以保证种子能够正常发芽。
接种环境条件
在接种过程中,标准强调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规定接种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5℃±2℃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茄子品种的抗病能力。
接种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人工接种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何制备黄萎病菌悬液、接种部位的选择以及接种量的控制。其中特别提到接种时应避免损伤植株过多,以免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病害观察与记录
对于病害症状的表现,标准给出了详细的观察指标,如叶片变色程度、茎部腐烂情况等,并要求定期记录这些变化。通过持续监测,可以更精确地判断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能。
数据分析与评价
最后,在数据分析部分,标准提出了采用综合指数法来评价茄子品种的抗病性。这种方法结合了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对DB36/T 1245-2020标准中几个关键环节的重要条文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