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花苜蓿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与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紫花苜蓿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Clover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2T 502-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紫花苜蓿的种植与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这意味着在种植前需要充分调研,确保所选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以及耐旱等特性。
2. 播种时间:建议春播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秋播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一规定基于紫花苜蓿生长周期的需求,春季播种有利于幼苗生长,而秋季播种则有助于越冬准备。
3.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灌溉需根据土壤湿度调整频率,避免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施肥则强调平衡使用氮磷钾肥,并定期监测土壤养分状况;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优先考虑生物防治方法。
4. 收获标准:当植株高度达到30-40厘米时即可开始第一次收割,之后每次间隔约30天左右进行下一次收割。此标准有助于维持紫花苜蓿持续高产的同时保护植株健康。
5. 留茬高度:每次收割后保留不低于5厘米高的茎秆。这不仅能够促进再生长,还能有效减少病原菌传播风险。
6. 越冬管理:冬季来临前要确保足够的地上部分残留物覆盖地面以保温保湿,并清理田间杂草防止冻害发生。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一部分精华所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环境因素灵活运用各项技术要点,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