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菊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保存条件和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菊花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 Vitro Conservation of Chrysanthemum Germplasm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627-2019《菊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菊花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离体保存”的概念,即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将植物材料(如茎尖、叶片等)从母株上分离后,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以保持其遗传特性和生理状态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离体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标准,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供体,并从中采集适合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具体来说,茎尖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和较低的病毒含量。采集时需使用无菌工具,并在低温条件下快速运输至实验室。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离体保存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推荐使用MS(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作为基础配方,并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营养成分。例如,添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6-BA和NAA),可以促进芽的分化和生长。此外,还应注意pH值的控制,通常维持在5.8左右。
温度与光照管理
为了确保菊花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标准规定了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并且需要提供周期性的光照,一般设定为每天12小时光期和12小时暗期。这样的环境设置有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延长保存时间。
定期检查与更新
定期检查是保证离体保存效果的重要环节。标准建议每隔3-6个月对保存材料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外观形态、生长状况以及染色体数目等方面的检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培养基或者重新接种。
恢复试验
当需要恢复保存的菊花种质资源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逐步驯化。这包括先在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然后转移到土壤中继续培养直至完全适应自然环境。整个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其能够正常开花结实。
以上是对DB32/T 3627-2019《菊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这些技术要点可以帮助有效地保护珍贵的菊花种质资源,对于推动花卉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