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慈姑-泥鳅共作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种苗选择与培育、种植与放养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慈姑-泥鳅共作生产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culture of Sagittaria and E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慈姑-泥鳅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32/T 3587—2019)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慈姑与泥鳅的共作生产技术流程,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田块准备
标准中规定,慈姑-泥鳅共作模式的田块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土壤肥沃的土地。在整地时需深翻土地,确保土壤疏松,并施足基肥。同时要求田埂高度不低于40厘米,防止泥鳅逃逸。这些措施能够为慈姑和泥鳅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种苗选择与处理
对于慈姑种球的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优质种球。种球在种植前需要经过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以杀灭表面附着的病原菌。而对于泥鳅种苗,则要求规格整齐、活力旺盛,避免携带疾病。通过严格筛选种苗,可以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种植密度与放养密度
慈姑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种植4-6株,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光照条件,又不会过于拥挤影响通风透气性。至于泥鳅的放养密度,标准建议每亩水面放养量控制在1000-1500尾之间。合理的密度设置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使慈姑和泥鳅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源供给。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并调整水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水深以防缺氧现象发生。另外还应注意观察慈姑叶片颜色变化及泥鳅活动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收获与储存
当慈姑达到商品成熟期时即可采收,通常是在栽植后约120天左右。收获时要小心操作以免损伤植株根部结构。而泥鳅则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捕捞时间。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才能上市销售,确保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以上便是对《慈姑-泥鳅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32/T 3587—2019)部分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该标准不仅涵盖了从田间规划到最终收获的全过程指导,而且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值得相关从业者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