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泥鳅苗种繁育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设施建设、亲本培育、人工催产孵化、苗种培育及病害防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苗种的人工繁育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ud Loach Seed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890-2020《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泥鳅苗种的繁育过程,确保苗种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繁育场所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区域,且需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泥鳅苗种的健康生长环境,避免外界污染物对苗种造成不良影响。
2. 池塘准备
在池塘准备阶段,标准指出池塘底部应平整,池深保持在0.8至1.2米之间,并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同时要求池塘经过彻底清淤消毒后方可使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创造适宜泥鳅生长的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3. 亲本选择与培育
对于亲本的选择,标准强调应选用体型健壮、无病害、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作为亲本。亲本培育期间需提供充足的优质饵料,并定期检查其健康状况。此条规定旨在提高亲本的质量,从而提升后代苗种的成活率及抗逆性。
4. 繁殖季节与时限
根据标准,泥鳅的最佳繁殖时间为每年春季(3月至5月)或秋季(9月至11月)。在此期间,水温适宜,有利于受精卵孵化及幼苗成长。明确繁殖时间有助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5. 孵化管理
关于孵化管理,标准建议将受精卵均匀撒布于预先处理过的孵化池内,保持水温稳定在20℃至25℃范围内,并持续充气增氧。此外还应注意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水质参数。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孵化失败率,保障苗种数量。
6.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期需分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初期以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为主食,随着个体增大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同时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适时换水并投放适量微生物制剂维持良好生态平衡。此环节直接关系到苗种体质强弱以及后续养殖效果的好坏。
7. 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是整个繁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标准提倡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以及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等方面内容。只有做好全面防护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对DB35/T 1890-2020《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范》部分关键条款的具体分析。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不仅能够促进泥鳅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