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监测、预防、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刺果瓜的防治与管理及相关活动。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lanum viarum Dunal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101-2019《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刺果瓜的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刺果瓜”的定义,即原产于美洲的一种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容易形成单优群落,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这一定义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对象。
防治原则
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刺果瓜未扩散或刚扩散时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蔓延。同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防治工作。这表明防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不能单一依赖某一种手段。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拔除、机械清除等方法。标准指出,在刺果瓜生长初期,应组织人力及时拔除植株,并将根部完全挖出,避免残留导致再次发芽。对于成片分布的刺果瓜,可以使用割草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大面积清理。这些措施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确保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来控制刺果瓜的生长。标准建议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高效低毒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使用。此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进行施药,通常是在刺果瓜开花前或结籽后进行,此时其吸收药剂的能力较强。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需注意安全间隔期,防止对周边作物造成损害。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或其他生物因子来抑制刺果瓜的生长。标准鼓励研究开发针对刺果瓜的专化性天敌,如昆虫或微生物制剂。这类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草种群数量,且对非目标物种影响较小。然而,生物防治的效果往往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监测与评估
为了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性,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对治理区域内的刺果瓜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记录,评估各项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如果发现新的侵入点或者原有区域出现反弹现象,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刺果瓜的数量变化、覆盖面积以及对周围植被的影响程度。
宣传培训
最后,标准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水平。同时,还应对从事刺果瓜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刺果瓜防治方案。只有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手段,才能有效遏制刺果瓜的危害,维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