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狂犬病隔离检疫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与狂犬病相关的动物隔离检疫工作,包括动物入境、运输、饲养等环节的防疫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bies Isolation and Quarant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734-2020《狂犬病隔离检疫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进境动物在隔离检疫期间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操作规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从国外引进的犬只,在北京地区实施隔离检疫的技术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和对象。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隔离检疫”、“隔离场”等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隔离检疫”是指将进境动物置于指定场所内,通过观察、检测等手段确认其健康状况的过程。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正确执行检疫任务。
3. 隔离场要求:
- 隔离场应具备独立性,远离居民区和其他养殖场。
- 必须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如消毒室、废弃物处理设施等。
- 场地需定期清洁消毒,并保持良好通风条件。
这些要求确保了隔离环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疾病传播。
4. 检疫程序:
- 动物到达后立即进行初步检查,包括体温测量、外观观察等。
- 在隔离期间按照规定频次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监测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抗体或感染迹象。
- 检疫期满前再次进行全面体检,确认无异常方可解除隔离。
这一系列步骤构成了完整的检疫流程,保障了动物及公众的安全。
5. 人员管理:参与检疫工作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同时强调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6. 档案记录:每次检疫活动都应当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信息、检测结果、处理措施等内容。这些资料对于追溯问题来源、评估检疫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解析,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希望上述介绍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DB11/T 734-2020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