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燕山丘陵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种植模式、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燕山丘陵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of Corn and Soybean in the Yan Mountain Hilly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1504T1013-2020《燕山丘陵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技术规程》是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燕山丘陵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在这一特定生态区域进行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的全过程,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玉米应选用耐旱、抗倒伏且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而大豆则需选择高产、优质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例如,推荐使用郑单958作为玉米品种,而大豆则可选用合丰50号。这种搭配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有效利用土壤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播种技术
关于播种时期,标准建议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最佳播期,通常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间。播种方式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即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保持在20-25厘米左右。每亩播种量控制在玉米种子3公斤左右,大豆种子7公斤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又能促进两种作物健康生长。
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适时灌溉与施肥。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时应确保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之间;而大豆开花结荚期同样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施肥时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在底肥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基础上,根据长势情况适量补充尿素或磷酸二铵。
病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如玉米螟、蚜虫及大豆食心虫等,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提倡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并结合物理诱捕手段减少害虫基数。同时,定期巡视田间,一旦发现病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情扩散。
收获
最后,在收获阶段,玉米应在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进行人工或机械收割;而大豆则宜在完熟期及时收获以防止裂荚损失。收获后需妥善储存,防止受潮霉变影响品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燕山丘陵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作物之间的互补优势,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农业结构,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