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中机制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公路工程中使用机制砂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U4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DB15/T 1868—2020)是一部专门针对公路工程中机制砂混凝土应用的技术性文件。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重要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关于机制砂的定义与分类
规范中明确指出,机制砂是指由机械破碎加工而成的粒径小于4.75毫米的人工砂。根据颗粒级配的不同,机制砂可以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三种类型。其中,Ⅰ类机制砂适用于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而Ⅲ类则主要用于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这一规定有助于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制砂类型,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规范强调了水胶比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对于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最大水胶比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例如,C30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不应超过0.45。此外,还要求骨料间的空隙率尽可能小,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机制砂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规范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含泥量以及压碎值等指标。同时,还规定了搅拌站的计量系统需定期校准,并且每班次开始前都应对设备进行检查。这些措施旨在防止因计量不准或设备故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成品检测与验收
成品检测与验收阶段同样不容忽视。规范指出,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试件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后测定。另外,还需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扩展度等流动性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其满足施工需求。只有当所有检测项目均合格时,才能认定该批次混凝土产品合格。
以上是对《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DB15/T 1868—2020)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规范,从而推动公路工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