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茶园(Ⅱ类)普洱茶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生态茶园(Ⅱ类)普洱茶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of Pu'er Tea from Eco-tea Gardens (Class 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8/T 51—2020《生态茶园(Ⅱ类)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是由云南省普洱市提出并归口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生产过程中茶园建设、鲜叶采摘、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为原料,在生态茶园(Ⅱ类)条件下生产的普洱茶质量控制。
以下是部分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茶园建设:要求茶园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立,土壤pH值应在4.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茶叶生长环境优良,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提高茶叶品质。
2. 鲜叶采摘:标准指出春茶采摘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夏茶则在立夏之后至小暑之前进行。采摘时需保持芽叶完整,避免损伤植株。此规定有助于保证原料的新鲜度和纯度,有利于后续加工环节顺利开展。
3. 加工工艺:对于普洱茶初制过程中的杀青、揉捻、晒干等工序均做出了具体指导。例如,杀青温度控制在180℃-220℃范围内,时间约为2-3分钟;揉捻力度适中,保证叶片成条率在70%以上;晒干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射导致色泽变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留茶叶原有的风味物质,提升成品茶的整体口感。
4. 产品质量控制:成品茶必须符合GB/T 22111的规定,即总灰分不超过6.5%,水分含量控制在10%-13%之间,水浸出物不低于30%。同时强调不得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或使用化学合成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作为原料。这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维护了普洱茶的品牌形象。
5. 标识与包装:要求所有销售的普洱茶产品都应标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执行的标准号等内容,并采用防潮、避光的材料进行妥善封装,以延长保存期限。此外还鼓励企业采用可回收利用的环保型包装材料,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生态茶园(Ⅱ类)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对普洱茶的质量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既考虑到了自然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方式,又兼顾了现代化生产工艺的需求,为推动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