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玉米生产中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控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Asian Corn Bor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1/T 19-2019《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是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有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以下将选取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防控原则
标准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减少害虫的发生几率,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种植等。当害虫已经发生时,则需要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这种全面的防控策略有助于降低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
监测与预警
根据标准要求,需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设置固定的田间观察点定期检查虫情变化情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提高预测准确性。一旦发现达到一定密度水平(例如每百株幼虫数超过10头),就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物理防控措施
物理防控是该标准强调的重点之一。其中包括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来干扰雌雄成虫交配过程;设置黄板或蓝板吸引并杀死飞虱类害虫;以及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技术驱避害虫产卵等方法。这些简单易行且环保的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虫害压力而不影响生态环境。
生物制剂应用
为了保护自然天敌资源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标准鼓励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高效低毒性的微生物杀虫剂。这类产品不仅对目标害虫具有良好的致死效果,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非常适合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内实施。
化学药剂选择及施用
尽管提倡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但在必要情况下仍需遵循安全间隔期等相关规定。标准特别指出,在喷洒过程中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执行,避免过量用药造成环境污染或残留超标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为如何有效应对这一常见农业害虫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考虑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兼顾了生态可持续性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