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的人工饲养条件、饲养方法、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麦蛾的人工饲养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aring Sitotroga cerealel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1/T 20-2019 麦蛾饲养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麦蛾人工饲养的技术标准,它为麦蛾的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标准规定了麦蛾饲养场所应具备的基本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其中,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5℃至30℃,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这样的温湿度条件能够确保麦蛾幼虫正常发育,提高成活率。同时,标准强调要避免极端天气对饲养环境的影响,如高温或低温都会影响麦蛾的生长周期。
二、饲料配比与管理
麦蛾的饲料主要由谷物粉、豆粕、鱼粉等多种原料混合而成。标准建议按照一定比例调配饲料,例如谷物粉占60%,豆粕占20%,鱼粉占10%,其余部分可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此外,在饲料管理上,需定期检查饲料的新鲜度,防止霉变,并且要保证饲料槽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三、饲养密度控制
为了保证麦蛾健康生长,标准提出了合理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的饲养面积内,幼虫的数量不宜超过5000只。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导致氧气不足,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而适当的密度则有利于个体间的竞争性生长,促进整体产量提升。
四、病害防控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问题,标准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对策。首先是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饲养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其次是在日常观察中注意发现异常情况,一旦发现患病个体应及时隔离处理;最后还要定期更换垫料,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减少病原菌滋生的机会。
五、采收时机确定
当麦蛾蛹期结束进入羽化阶段时即为最佳采收时间。此时麦蛾体态饱满,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合用于实验研究或者作为生物防治工具使用。标准还提醒操作人员在采收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以保证产品质量。
六、记录保存制度
为了便于追溯管理和持续改进,标准要求所有与麦蛾饲养相关的活动都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进料日期、数量、批次编号、喂养频率、环境参数变化等信息。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分析生产效率,还能帮助发现问题根源所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DB531/T 20-2019 麦蛾饲养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全面规范了麦蛾的人工饲养流程,对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此标准,共同促进这一领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