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的消毒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各类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消毒工作。
Title:Epidemic Prevention and Disinfection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VID-19 in Public Places - Part 2: Public Pla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984.2-2020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消毒技术的指南,其中第二部分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的消毒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及其详细解读:
5.1 消毒原则
原文: 公共场所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消毒”的原则,在日常清洁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和场所特点制定合理的消毒方案。
解读: 这一条明确了消毒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合理实施消毒措施的必要性。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持日常的清洁习惯,还需要结合当前的疫情状况调整消毒策略。例如,在低风险地区可能只需要常规清洁即可,而在高风险区域则需要加强频次并采用更严格的消毒方法。
5.3 消毒剂选择与使用
原文: 应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消毒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使用浓度。不得随意混合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解读: 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剂对于确保效果同时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至关重要。首先,所使用的消毒剂必须经过国家认证,具备可靠的质量保证。其次,严格按照推荐的比例稀释消毒液,过浓或不足都会影响其效力甚至产生副作用。此外,切勿将多种消毒剂混用,因为这可能导致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6.1 室内空气消毒
原文: 对于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可通过开窗换气实现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机械通风设备辅助换气,并配合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解读: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呼吸安全。自然通风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如果外界空气质量不佳或者空间密闭,则需要借助机械装置来改善室内的空气流通情况。另外,紫外线杀菌灯作为一种物理性灭菌方式,能够在无人状态下有效杀灭空气中悬浮颗粒携带的病原体。
7.2 物体表面消毒
原文: 针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建议每日至少进行两次擦拭消毒;对于低频接触但容易积尘的地方,则每周一次即可。
解读: 不同类型的物体表面受到污染的程度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经常被触摸的小物件应当更加频繁地接受清理,而那些较少被人触及且易于保持干净的大件家具则可以适当减少维护频率。这样做既能保证卫生水平又能节约资源投入。
附录A 常见消毒剂及适用范围
原文: 表A.1列出了几种常见的消毒剂及其主要用途。
解读: 该表格为使用者提供了实用的信息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各种消毒剂的特点及最佳应用场景。比如含氯化合物适用于大部分硬质材料表面;季铵盐类适合用于织物制品;而过氧化氢则常被用来处理液体介质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具体的消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