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秸秆栽培草腐菌过程中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栽培环境管理、病害预防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以秸秆为基质进行草腐菌栽培过程中的病害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in Straw-based Cultivation of Saprotrophic Fung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1525—2020《秸秆栽培草腐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以秸秆为基质栽培草腐菌过程中病害防控的技术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草腐菌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中明确指出“绿色防控”的概念,即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为主,辅以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控措施,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这一定义为整个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绿色防控的核心理念。
其次,在“病害种类及症状识别”章节中,标准列举了多种常见病害及其典型症状。例如,对于链孢霉病,其特征表现为培养料表面出现粉红色或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而黄曲霉病则表现为培养料上有黄色至深黄色的绒毛状菌落。这部分内容帮助从业者在田间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害类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再者,“预防措施”部分提出了多项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其中包括选用优质无污染的秸秆原料、合理控制培养料含水量、pH值以及温度等环境因子。特别是关于湿度管理的要求,规定了不同阶段的适宜湿度范围,如接种前培养料水分含量应保持在60%-65%,发菌期间则需降至55%-60%之间。这些具体数值有助于生产者更好地掌握操作细节,避免因条件不当导致病害发生。
此外,“绿色防控技术”是本标准的重点之一。它涵盖了生物制剂的应用、天敌昆虫释放以及物理屏障设置等内容。比如,提倡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真菌生长;同时鼓励利用捕食螨等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另外,还建议采用防虫网覆盖栽培区域,构建物理隔离层,有效阻止外界病原体侵入。
最后,“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标准要求对废弃培养料进行集中收集,并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样做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秸秆栽培草腐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规定和技术指导,为从业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