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斑玛瑙螺的检疫鉴定术语和定义、样品采集与处理、形态学鉴定方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无斑玛瑙螺的检疫与鉴定。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chatina fulic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无斑玛瑙螺检疫鉴定方法》(DB35/T 1883-2019)是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福建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无斑玛瑙螺的检疫鉴定方法,适用于进出境、省际间调运及其他相关环节中无斑玛瑙螺的检疫鉴定工作。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无斑玛瑙螺”的概念,即一种原产于东南亚地区的外来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对本地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威胁。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检疫鉴定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范围。
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样品采集部分,标准要求采集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确保安全操作。采集时应选择无斑玛瑙螺活动频繁的时间段,如清晨或傍晚,并记录采集地点、时间等信息。采集到的样本应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样本变质影响鉴定结果。
鉴定方法
# 显微镜检查法
这是最基本的鉴定手段之一。通过解剖显微镜观察无斑玛瑙螺的形态特征,包括壳体形状、颜色、螺纹排列以及厣片结构等。这些特征是区分不同种类玛瑙螺的重要依据。
#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PCR技术扩增特定基因片段,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其长度差异来判断是否为无斑玛瑙螺。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物种,尤其适用于外观相似但遗传背景不同的其他种类玛瑙螺。
# 生物化学分析
通过对样本中的蛋白质或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后采用质谱仪测定分子量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认身份。此法适用于复杂混合物中微量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有较高价值。
结果判定
当上述两种以上的方法均得出一致结论时才能最终确定某一样本属于无斑玛瑙螺。若出现矛盾,则需要重新取样复测直至获得可靠答案为止。
注意事项
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防止交叉污染及意外释放等情况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健康不受侵害,比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以上就是关于《无斑玛瑙螺检疫鉴定方法》(DB35/T 1883-2019) 的一些关键内容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