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晚熟龙眼生产的园地选择与规划、种苗繁育、果园建立、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晚熟龙眼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te-Maturing Longa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晚熟龙眼生产技术规范》(DB35/T 1870-2019)是福建省针对晚熟龙眼栽培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品种选择、园地规划、种植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晚熟龙眼的生产进行了全面规范,旨在提高晚熟龙眼的产量和品质。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规定应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且丰产优质的晚熟龙眼品种。例如,“立冬本”品种因其果实成熟期晚、果肉厚实、甜度高等特点被推荐作为主栽品种之一。此外还强调了种苗质量要求,如苗木高度不低于60厘米,茎粗不小于0.8厘米,并需具备完整根系。
二、园地规划
对于园地的选择,标准指出应优先考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pH值在5.5至6.5之间的地块。同时要求合理布局,保证每株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通风透光。另外,在建园时还需配套建设灌溉系统和防护林带,确保果园能够应对干旱或台风等自然灾害。
三、种植管理
关于种植密度,标准建议采用宽行密植的方式,行距4米左右,株距2.5至3米。在定植后要重视幼龄树的抚育工作,包括适时修剪整形以及合理施肥浇水。进入结果期后,则需要根据树势调整施肥量与种类,通常每年施用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复合肥补充微量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开花坐果期间要特别注意控制水分供应,避免因缺水导致落花落果现象发生。
四、病虫害防治
为了有效预防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标准提倡采用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通过合理修剪改善树冠结构减少病原菌滋生场所;利用天敌昆虫来抑制害虫数量增长;必要时才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洒作业。此外还特别提到要注意轮换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以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五、采收贮藏
关于采收时间,标准明确指出当果实达到应有的色泽、香味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时即可开始采摘。采收时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果实表皮,并尽快运往加工厂处理。在储藏环节,则建议采用低温冷藏技术延长保鲜期限,具体条件为温度控制在1℃至3℃范围内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
综上所述,《晚熟龙眼生产技术规范》(DB35/T 1870-2019)从多个方面为晚熟龙眼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要求,可以显著提升晚熟龙眼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