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全株大豆-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原料要求、收割与运输、切碎与混拌、装填与压实、密封与管理、开窖与饲喂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生产及使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ole Soybean-Corn Straw Mixed Sil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084-2019全株大豆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全株大豆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
- 标准指出,用于混合青贮的全株大豆和玉米应处于适宜的生长阶段。具体而言,全株大豆应在籽粒达到乳熟至蜡熟期采集,而玉米则需在乳熟末期到蜡熟初期收获。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原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适当的水分含量,从而有利于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切碎长度
- 原料切碎长度被设定为1至2厘米之间。这样的切碎程度能够保证混合物均匀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及压实效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促进乳酸菌的繁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
3. 添加物使用
- 在制作过程中可适当添加乳酸菌制剂或其他有益微生物作为发酵启动剂。这一步骤对于控制发酵质量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缩短发酵周期并提高最终产品的稳定性。此外,还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pH值,通常将初始pH值控制在6.0左右。
4. 装填与密封
- 装填时要求尽量减少空气残留,并尽快完成密封处理。密封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推荐使用塑料薄膜或专用密封膜,以确保长期保存期间不发生氧化变质现象。同时强调了定期检查密封状况的重要性,一旦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
5. 储存条件
- 青贮后的饲料需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环境。理想的储存温度应在5℃至15℃范围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饲料品质,还能延长其保质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可以有效提升全株大豆-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的质量,满足畜牧业生产的需求。本标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灵活调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