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东部中晚熟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的技术要求、评价方法和判定规则。本文件适用于东部中晚熟玉米区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Eastern Mid-late Corn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Grain Harve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866—2020《东部中晚熟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东部地区中晚熟玉米品种在机械化粒收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工作。这项标准对于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的核心内容与解读
#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种植的中晚熟玉米品种,这些品种需具备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特点。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目标作物,确保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2. 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中建立了包括产量表现、抗逆性、籽粒品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例如,产量表现要求品种在不同年份和地块上的平均产量达到一定水平,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收益。抗逆性则涵盖了对病虫害、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这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稳定至关重要。
# 3. 数据采集方法
标准详细规定了数据采集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要求,如田间试验的设计原则、样本数量确定以及数据记录格式等。这些细节确保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 4. 综合评分方法
为了全面评估一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标准提出了基于多因子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评分。这种方法考虑到了各个评价因素的重要性差异,使得最终得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品种的整体适应状况。
# 5. 结果应用建议
最后,标准还给出了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品种推广工作的具体建议。比如,对于高分品种可以优先推荐给农户使用;而对于低分品种,则需要进一步改良或淘汰出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DB15/T 1866—2020》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流程,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并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