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空气负(氧)离子的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监测、评价及相关环境质量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ir Negative (Oxygen) 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226-2019《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空气负(氧)离子的观测方法和评价体系。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仪器设备要求
标准规定了用于空气负(氧)离子观测的仪器应具备以下特性:
- 灵敏度:不低于100个/cm³。
- 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
- 测量范围:至少覆盖从100个/cm³到100,000个/cm³。
- 温度补偿功能:确保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这些要求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观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因素:
- 代表性:观测点应能代表周边一定范围内空气质量状况。
- 安全性:确保观测人员的安全及设备的安全运行。
- 稳定性:选择干扰较少、环境稳定的地点进行长期观测。
此外,标准还建议观测点距离地面高度为1.5米,并且避免靠近大型建筑物或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设施。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于采集的数据,标准提出了如下处理原则:
- 数据质量控制:包括对异常值的剔除、缺失数据的填补等。
- 统计分析:利用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
- 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识别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
这些步骤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指标与方法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评价采用分级制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 一级:极高浓度(>2000个/cm³)
- 二级:高浓度(1000-2000个/cm³)
- 三级:中等浓度(500-1000个/cm³)
- 四级:低浓度(200-500个/cm³)
- 五级:极低浓度(<200个/cm³)
评价时需结合历史数据和社会需求综合考量,同时考虑季节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内容涵盖了DB33/T 2226-2019标准中的核心要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