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的基本原则、调查与评估、移栽技术、养护管理及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大型水电工程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x-situ Conservation of Rare Pl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Hydropower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530-2019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技术指南》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迁地保护的概念为:将因工程建设需要而受到威胁的珍稀植物从原生地移植到适宜的新环境中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框架。
其次,“保护原则”部分强调了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以及长期监测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施迁地保护时,应优先考虑植物本身的生存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并且要持续跟踪评估保护效果,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接着,“调查与评估”章节指出,在项目启动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现场调查,包括但不限于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信息收集。同时还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综合评估,确定哪些物种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对于“保护措施”,标准提出了多种具体方法如建立苗圃基地、设置隔离区等,并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珍稀植物特性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此外还特别提到要注重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功能,在新地点创造接近自然条件的生活环境。
“移植技术”部分则详细描述了从起苗到种植整个流程的技术要点,包括最佳时间的选择、挖掘方式、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手段等等,确保每一步骤都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最后,“后期管理与监测”强调了长期跟踪的重要性,包括定期检查生长状况、调整养护策略等内容。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珍稀植物的有效保护。
总之,《DB42/T 1530-2019》为大型水电工程项目中涉及珍稀植物保护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