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银杏组培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培养条件、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银杏组培育苗的生产和技术指导。
Title:Guide for Ginkgo Cultivation -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山东省地方标准《银杏培育指南》(DB37/T 3852—2019)中关于组培育苗的部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这是银杏种苗繁育的重要技术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组培育苗相关内容的深入解读。
在组培室建设方面,标准强调了环境控制的重要性。要求组培室应具备独立的净化系统,确保无菌操作环境。培养基配制间需配备精确称量设备和pH计,以保证培养基成分准确无误。此外,光照培养室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均需可调控,以便模拟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关于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标准指出应选用健壮、无病虫害的银杏枝条作为外植体。采集时宜在春季新梢萌发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此时组织分化能力强。外植体采集后需立即置于消毒液中短暂浸泡,并使用无菌水多次冲洗,最后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培养基配方是组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推荐使用改良MS培养基,根据不同阶段调整激素种类与浓度。诱导期通常采用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促进愈伤组织形成;继代增殖期则适当提高细胞分裂素比例,加快芽点分化速度;生根期则降低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生长素用量,促进根系发育。
在无菌操作环节,标准要求所有操作均应在超净工作台上完成,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种工具需经过高温灭菌处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及衣物也必须彻底清洁消毒。此外,定期对培养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和空气过滤,防止污染源进入。
为确保实验数据可靠性,标准建议建立完整的记录体系。包括外植体来源、处理方法、培养条件、观察结果等信息都应详细登记存档。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成活率和繁殖效率。
最后,关于移栽驯化阶段,标准提出要逐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和光照强度,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移栽前需进行抗性锻炼,如适当减少水分供应等措施,增强幼苗耐逆境能力。移栽地点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并做好防寒保温工作,确保苗木安全越冬。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3852—2019标准中的核心条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银杏组培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