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结果计算与表示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寒地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ld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at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in Col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554—2020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寒地水稻在孕穗期这一关键生长阶段耐冷性进行鉴定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于指导寒地水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重要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适用于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组合)在孕穗期耐冷性的田间鉴定。这一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生态区域的水稻对温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该标准特别关注了寒冷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为这些地区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二、术语和定义
1. 孕穗期:指从幼穗分化开始至抽穗前的一段时间。
2. 耐冷性:指水稻品种在低温条件下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
3. 冷害指数:用于衡量水稻受到冷害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冷害指数 = (冷害株数 / 总株数)× 100%。
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确保了不同研究者之间交流的准确性。
三、试验设计
- 试验地点选择: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寒地稻区,且历年最低气温低于10℃的区域作为试验点。
- 供试材料准备:包括但不限于供试品种的选择、种植密度的确定等。例如,规定每穴播种量为5粒左右,行距保持在25cm,株距保持在15cm。
- 处理方式:设置对照组与处理组,其中处理组需经历特定的低温处理,如连续3天日均温降至8℃以下。
四、观测指标及方法
- 植株形态特征观察:包括叶片颜色变化、叶鞘开裂情况等。
-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如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测定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水稻植株受冷害的程度。
- 产量相关参数测量:如有效穗数、结实率等,直接反映冷害对最终产量的影响。
五、数据记录与评价
要求所有观测数据必须详实记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强调了结果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单次试验的结果,还应该结合多年多点试验的数据综合考量。
以上是对《DB23/T 2554—2020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