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鸭种养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水稻栽培技术、鸭子饲养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收获与储运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稻鸭种养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Duck Integrat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1/T 3202—2019)是辽宁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鸭共作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1. 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且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和健康无病的鸭子。这意味着在种植前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并确保鸭子来源可靠,避免引入携带疾病的家禽。
2. 田间管理:规定了稻田需保持一定的水位,通常为5-10厘米,以利于鸭子活动同时保障水稻生长需求。此外,在插秧后7-10天即可放养雏鸭,每亩投放量控制在10只左右。这有助于维持稻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
3. 饲养管理:强调要定期检查鸭群健康状况,及时补充饲料并预防疾病发生。同时,应注意控制鸭子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导致争食或排泄物污染环境。
4.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器来减少害虫数量,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当确有必要时,也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5. 收获与储藏:建议在水稻成熟期适当延迟收割时间以便于完成最后一批鸭子的成长周期;收获后的稻谷应尽快干燥入库,并做好防潮措施以防霉变。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稻鸭综合种养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