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节水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集水措施、苗木选择与处理、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干旱风沙区的节水造林工程及相关生态恢复项目。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ater-saving Afforestation with Water Collection and Soil Moisture Conservation in Arid and Sandy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节水造林技术规程》(DB65/T 4193-2019)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干旱和风沙地区的造林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新疆干旱风沙区的造林活动。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即新疆地区的干旱与风沙环境,确保了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集水”、“保墒”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集水”是指通过工程或生物手段收集降水并引导至植物根系附近的技术;“保墒”则是指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状态。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林种选择
根据标准要求,在干旱风沙区应优先选择耐旱性强、抗逆性好的树种。如梭梭、胡杨等乡土树种因其适应性强而被推荐使用。同时强调了混交林建设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整地方式
整地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指出,应采用穴状整地法,并且穴径不得小于80厘米,深度不低于60厘米。这样的整地规格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
栽植密度
合理的栽植密度直接影响到森林的质量与效益。标准建议干旱风沙区造林时株行距控制在2米×3米左右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保证初期幼苗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又能在后期形成良好的郁闭度,发挥防护作用。
抚育管理
为了确保造林成活率及生长质量,标准特别强调了抚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包括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特别是在幼林期要加强水分供给,采用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能满足树木生长需求。
监测评估
最后,标准还提出了建立监测体系的要求,定期对造林成效进行科学评估。通过长期跟踪观测数据,不断优化调整各项技术参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节水造林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可以为广大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