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的技术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接口要求、设备要求及验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视频监视系统的设计、建设与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中国标准分类号:P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在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系统架构与功能要求
根据标准中的第4.1条,“系统应采用分布式架构,具备多级分层管理能力”。这意味着整个视频监视系统应当能够被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或模块,每个部分独立运行但又相互协作。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还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在车站内可以设置本地监控中心,负责日常的监控工作;而在控制中心则设立总控平台,用于全局调度和紧急情况处理。此外,系统还需支持多种业务应用,如实时监控、录像存储回放、智能分析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图像质量与传输性能
第5.2条规定了图像质量的基本要求,包括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帧率不低于25fps,并且色彩还原度良好。对于图像清晰度的要求是为了确保即使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准确识别目标对象。同时,关于传输性能,标准指出视频信号从采集到显示的时间延迟不得超过300ms,这保证了画面流畅无卡顿,特别是在应急指挥时尤为重要。另外,还强调了网络带宽的预留,建议按照实际使用量的1.5倍来规划,以便未来扩容或者增加额外功能时不会出现瓶颈。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是视频监视系统建设的核心考量之一。标准第6章特别强调了物理安全和技术安全两方面的防护机制。物理安全方面,要求设备安装位置需避开易受破坏区域,并采取防雷击、防水浸等保护措施;而技术安全则涵盖了数据加密传输、访问权限控制等多个层面。例如,所有经过公共网络传输的数据都必须采用AES-256位加密算法进行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同时,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避免非专业人员误操作导致故障发生。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现代视频监视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标准在第7章提出了具体的智能化应用方向,主要包括行为识别、车牌号自动抓取、人脸比对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比如,在车站出入口部署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帮助快速确认乘客身份,减少人工核查时间;而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为分析算法则能够在拥挤场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
维护保养指南
最后,标准还给出了维护保养的具体指导原则,见第8章。它建议定期检查硬件状态,包括镜头清洁、接线牢固度等;同时也提醒软件版本更新的重要性,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新稳定的状态。此外,还鼓励建立完善的故障报告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原因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设备故障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DB11/T 1681-2019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通过对系统架构、图像质量、安全保障及智能应用等方面的全面规定,为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这一标准不仅反映了当前技术水平,也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值得行业内相关单位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