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公共场所中医疗卫生领域中文标识的英文译写原则、方法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医疗卫生场所内各类公共标识的英文译写,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药房及相关设施。
Title:Specification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ignage in Public Places - Part 5: Healthcare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 第5部分:医疗卫生》(DB11/T 334.5-2019)是北京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医疗卫生领域中公共场所的中文标识与对应的英文翻译。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标识类别:标准明确指出了医疗卫生场所内常见的标识类别,包括导向标识、警示标识和服务标识等。每种类别的标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适用场景。例如,导向标识用于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警示标识则提醒注意潜在危险或遵守规定。
2. 常用术语翻译:标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常用术语进行了标准化翻译。比如,“挂号处”被译为“Registration Desk”,“急诊室”对应的是“Emergency Room”。这些翻译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意,还考虑到了英语使用者的习惯表达方式,便于国际交流。
3. 图形符号使用:除了文字翻译外,标准还规定了图形符号的应用规则。例如,在吸烟区应设置禁止吸烟标志,并附上相应的英文说明如“No Smoking”。这样做可以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无论对于母语为何的人群都能理解。
4. 特殊情境处理:针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标识设计,标准提供了指导原则。当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时,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且易于儿童理解;而对于外籍患者,则需提供更加详细的解释以避免误解。
5. 质量控制措施:为了保证标识的质量,标准建议定期检查所有标识是否符合最新版本的要求,并及时更新任何过时或者不准确的信息。此外,还鼓励医疗机构培训员工关于正确使用标识的知识,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通过遵循这一标准,不仅可以提升医疗设施对外的形象,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