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谷平原雨养旱地栗钙土合理耕层创建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新疆河谷平原地区雨养旱地栗钙土的耕层改良与质量提升。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reating Rational Plow Layer in Chestnut Calcisols of Rain-fed Drylands in River Valley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169-2018河谷平原雨养旱地栗钙土合理耕层创建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新疆地区河谷平原雨养旱地栗钙土的农业技术规范。该标准对合理耕层创建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以及管理措施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3.1 合理耕层厚度
合理耕层厚度应为20cm至30cm。这一范围是基于栗钙土的物理特性和作物根系发育需求设定的。过浅的耕层会限制作物根系扩展,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而过深则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增加耕作成本。实际操作中,可通过深耕机械一次性完成,确保耕层均匀一致。
4.1 耕作方式
推荐采用免耕或少耕结合深松的方式。免耕可以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少耕则在必要时进行表土翻动以改善通气性。深松深度应在40cm左右,这样既能打破犁底层,又不会过度损伤深层土壤结构。这种耕作方式特别适合干旱地区的栗钙土,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并提高抗旱能力。
5.1 施肥原则
施肥应遵循“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有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40%以上。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质地,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同时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无机肥料则需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精确配比氮磷钾比例,避免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
6.1 灌溉管理
尽管标准名称提到“雨养”,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补充灌溉。灌溉时间宜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高温时段,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每次灌溉量控制在50mm左右,间隔7-10天,具体频率视土壤含水量及天气状况调整。
7.1 作物轮作制度
提倡实行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的轮作模式。合理的轮作不仅能够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还能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例如,在栗钙土上可将小麦与豆类作物轮作,前者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后者则能疏松土壤结构。
以上内容摘自标准文本,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