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数据对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进行自动判识的规则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使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对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进行自动判识的应用和服务。
Title: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Obstructed Visibility Weather Phenomena - DB65T 4042-2017
中国标准分类号:P44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042-2017《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自动判识依据》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的自动判别方法。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首先明确了“视程障碍”这一核心概念。“视程障碍”是指由于空气中存在雾、沙尘暴、霾等悬浮颗粒物,导致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的现象。该定义为后续的判别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动判识系统要求
根据标准,自动判识系统应具备实时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三大特点。系统需能够持续监测气象要素变化,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此外,系统还必须具备自我诊断功能,确保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无误。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准对数据采集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安装位置以及校准周期等内容。例如,能见度仪应当安装在开阔地带,避免周围建筑物或树木遮挡视线。同时,所有设备每年至少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可靠。
判别算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几种常用的判别算法。其中,“阈值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设定不同类型的视程障碍对应的能见度阈值来实现自动分类。例如,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可初步判断为雾;若伴随有强风则可能升级为沙尘暴。
另外,“模式识别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条件下。它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那些难以用单一物理参数描述的现象。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最终输出结果的质量,标准还特别强调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包括定期检查仪器状态、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以及开展交叉验证等工作。只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后得出的结果才能被正式采纳使用。
以上是对DB65/T 4042-2017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自动判别的准确率,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