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日光温室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准备、反应堆建造、作物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利用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在日光温室中进行蔬菜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n Straw Reactor in Solar Greenhou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4T 1006—2018 日光温室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日光温室中应用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玉米秸秆反应堆”的概念,即在日光温室内利用玉米秸秆作为主要原料构建的生物发酵装置。其目的是通过微生物分解秸秆释放热量和二氧化碳,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这一定义明确了反应堆的核心功能在于提供热源和气源,为温室内的作物创造适宜的小气候条件。
技术要求
1. 秸秆选择与处理
标准规定用于反应堆的玉米秸秆应新鲜、干燥且无霉变。每立方米反应堆需要约300公斤的玉米秸秆,并需切成长度不超过5厘米的小段。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秸秆的表面积,加快发酵速度。此外,还要求加入适量的菌剂以加速发酵过程。
2. 反应堆建造
反应堆的建造高度通常为60-80厘米,宽度根据温室空间确定但不宜超过1米。底部铺设一层稻壳或麦秸等透气材料,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随后逐层放置切好的玉米秸秆,并均匀撒布菌剂。每层厚度控制在15-20厘米之间,每层之间留有适当间隙以便空气流通。最后覆盖一层土壤密封,形成完整的反应堆结构。
3. 管理与维护
在反应堆运行期间,需定期检查温度变化情况。初期阶段(前7天)应保持较低的湿度,避免过度湿润导致厌氧发酵;中期(第8-20天)则需适当增加水分供给,维持适宜的湿度水平;后期(第21天以后)随着发酵完成,逐渐减少浇水频率直至停止。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必要时采取措施调节通风量,确保温室内的CO2浓度保持在最佳范围内。
注意事项
-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害化处理原则,防止病原体传播。
- 对于初次使用者来说,在实际操作前最好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规模实施。
- 定期清理残余物,并将其妥善处置,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是对《DB1504T 1006—2018 日光温室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有效推广这项环保型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