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耕作模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玉米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
Title:Corn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DB1504T 1007—2018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当地玉米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强调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地表覆盖以及轮作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和产量稳定性。
重点条款解读如下:
1. 术语定义:明确“保护性耕作”指通过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机械操作次数与强度,同时维持作物残茬覆盖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条件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内蒙古赤峰市及类似自然条件区域内的春玉米种植区,特别是那些需要提升耕地质量、防治水土流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3. 作业模式选择:
- 免耕播种:直接在未经翻耕的土地上进行播种,保留上季作物残留物作为覆盖层。
- 少耕整地:仅对部分土壤进行轻微翻动处理后再播种。
- 秸秆覆盖还田:利用前茬作物的秸秆覆盖地面,起到保温保湿作用。
4. 关键环节要求:
- 前茬管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障碍物如石块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粉碎或集中堆放秸秆。
- 施肥播种一体化:结合机械化设备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和覆土工序。
-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杂草控制等内容。
5. 机械设备配置:推荐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专用机具,确保作业效率和质量。例如,免耕播种机应具备良好的入土性能,能够适应不同土壤类型和湿度状况。
6. 效果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率、耕层厚度保持情况、作物增产幅度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
以上内容构成了该标准的核心框架,对于推广科学合理的玉米种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当地实际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既能达到预期目标又能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