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黔草4号鸭茅牧草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种子质量要求、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黔草4号鸭茅牧草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uck Grass No. 4 in Guizhou (Qiancao No. 4)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52-2019《黔草4号鸭茅牧草生产技术规程》是由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黔草4号鸭茅牧草的选地整地、播种繁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选地与整地
标准要求:
3.1 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且pH值为5.5~7.5的地块种植。
3.2 土壤耕翻深度应达到25cm以上,并施足基肥。
解读:
选地时需重点关注土壤条件,尤其是酸碱度(pH值),因为鸭茅对酸性土壤适应性强但不耐强碱性环境。耕翻深度直接关系到根系发育,25cm以上的深度有助于根系深入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基肥的施用量和种类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配置,通常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确保植株生长初期有足够的营养供应。
二、播种繁殖
标准要求:
4.1 播种时间为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或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4.2 种子处理采用机械破壳或温水浸泡12小时的方法提高发芽率。
4.3 播种量为每公顷15kg~20kg。
解读:
播种时间的选择基于气候特点,春播可避开冬季低温影响,秋播则有利于越冬后快速返青。种子处理是提高出苗率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机械破壳可以有效打破硬实状态,而温水浸泡能够促进种子吸胀,加快萌发进程。播种量依据播种方式确定,条播或撒播会影响单位面积内的种子分布密度。
三、田间管理
标准要求:
5.1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保持均匀分布。
5.2 生长期追肥两次,分别在分蘖期和拔节期进行,每次施氮肥150kg/hm²~200kg/hm²。
5.3 定期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
解读:
苗期管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全苗,一旦发现缺苗现象应及时补种,确保群体结构完整。追肥时机把握得当能显著提升产量,分蘖期追肥促进分蘖数增加,拔节期追肥则有助于茎秆健壮生长。灌溉管理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既要满足植物需水量又要防止因过度灌溉导致烂根现象发生。
四、病虫害防治
标准要求:
6.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合理轮作。
6.2 发现病虫害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在开花前一周停止用药。
解读:
病虫害防控强调预防优先,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布局实现轮作换茬,减少连作障碍带来的病原积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执行药物使用,特别是在临近收获期更要注意控制化学投入品残留风险,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五、收获
标准要求:
7.1 当主茎穗下节间开始伸长且有1/3的小花开放时即可刈割。
7.2 刈割高度留茬5cm~8cm,留茬过高影响再生能力,过低易损伤根系。
解读:
适时收获对于维持高产稳产至关重要,过早刈割会降低单位面积生物量,过晚则可能造成品质下降甚至倒伏损失。合理的留茬高度既能保护母株又能促进新枝条萌发,形成良性循环的生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