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兴安岭北麓农牧交错区耕地质量分级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保护利用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兴安岭北麓农牧交错区耕地质量的评估与管理,以及相应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制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ading and Protection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th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of the Northern Foot of the Daxing'an Mount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785—2019 大兴安岭北麓农牧交错区耕地质量分级与保护利用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大兴安岭北麓地区耕地质量管理和保护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为耕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耕地质量分级的原则和方法。根据耕地的地力、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将耕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地力等级主要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等指标;土壤肥力等级则考虑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微量元素状况;灌溉条件主要评估水源保障程度及灌溉设施完善性;地形地貌则关注坡度和平整度对耕作的影响。
其次,在保护利用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技术要求。例如,提倡采用轮作制度以恢复地力,合理安排作物种植顺序,避免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强调施用有机肥料的重要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建议采取物理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如深耕深松、增施石膏等手段来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定期开展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并据此调整管理策略。对于不同级别的耕地,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比如加强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其生产能力;而对于高等级耕地,则需着重维持现有水平,防止退化现象发生。
最后,本标准还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DB15/T 1785—2019》是一部全面细致的技术规范,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兴安岭北麓地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也为其他类似区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