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槲蕨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繁殖方式、苗圃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槲蕨种苗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Dicranopteris linearis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666-2018槲蕨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规范槲蕨种苗生产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槲蕨种苗的生产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指导,确保种苗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苗圃地选择与准备
标准中明确指出,苗圃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pH值适中的区域。具体要求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全氮含量不低于0.2%,速效磷含量不低于20mg/kg,速效钾含量不低于100mg/kg。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槲蕨幼苗的生长发育,因为良好的土壤条件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促进根系健康生长。
2. 种子采集与处理
关于种子采集,标准建议在秋季槲蕨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收。采集后需将果实晾晒至果皮干裂,然后轻轻敲打使种子脱落,并通过筛选去除杂质。对于种子处理,要求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以消毒杀菌,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因为槲蕨种子较小且表皮光滑,容易受到病菌侵害,适当的消毒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率。
3. 播种方法
标准推荐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条播时行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沟深约1厘米;撒播则需均匀撒布种子并覆盖一层薄土。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此外,还应在苗床上搭建遮阳网,遮光度控制在50%-70%之间,以防止强光直射导致幼苗灼伤。
4.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标准规定,在幼苗出土前应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出苗后则需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浇水频率,一般每周浇水一次即可。同时,要注意定期巡查苗床,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对于蚜虫可用吡虫啉喷雾防治;而对于霜霉病,则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喷洒预防。
5. 移栽定植
当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即可进行移栽定植。定植株行距设定为30×40厘米。移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根系完整,尽量减少损伤。定植后立即浇透水,并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帮助幼苗快速适应新环境。
以上内容是基于《DB45/T 1666-2018槲蕨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的重要条文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遵循这些规范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槲蕨种苗的质量,还能保障整个种植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