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鲵驯养的场地选择、设施建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控、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鲵的人工驯养和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inese Sturgeon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鲵,又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DB45/T 1743-2018 大鲵驯养生产技术规程》为规范大鲵的驯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环境要求
根据规程第4.1条,大鲵驯养场地应选择在水质清澈、无污染且水流平稳的地方。具体来说,水温应保持在10℃至25℃之间,pH值在6.5至7.5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大鲵对水质和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降低其患病率并提高生存率。此外,养殖池的设计需考虑隐蔽性和安全性,确保大鲵有足够的藏身空间以减少应激反应。
二、种苗选择与放养
规程第5.1条指出,种苗来源必须合法合规,并附有检疫证明。放养密度不宜过高,每平方米水面最多可放养20尾左右。同时强调初次放养时要逐步适应新环境,避免直接将大鲵放入水中造成应激。这一规定旨在保证种群健康稳定发展,防止因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竞争加剧或疾病传播。
三、饲料投喂
第6.1条规定了合理的饲料配方及投喂方法。大鲵属于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包括鱼虾、昆虫等鲜活饵料。每日投喂量约为个体体重的5%-10%,分早晚两次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夏季高温季节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比例,冬季则需控制投喂次数以防消化不良。通过科学配比饲料,可以促进大鲵快速生长发育,同时增强免疫力。
四、日常管理
规程第7章特别强调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定期检查水质状况、及时清理残饵粪便、观察个体行为变化等措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食欲减退、体表出现病变等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另外还建议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系统,详细记载每次操作过程及相关数据信息,便于后续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以上是对《DB45/T 1743-2018 大鲵驯养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遵循这些技术要求不仅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还能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