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菌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原料选择与处理、菌种选择、菌棒制作、灭菌、接种、培养、出耳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木耳菌棒的生产及栽培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Fungus Log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810-2018《黑木耳菌棒生产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黑木耳菌棒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生产黑木耳菌棒所使用的木屑应以阔叶树木屑为主,辅以适量的针叶树木屑。要求木屑新鲜、无霉变、无污染,并且需要经过充分粉碎和过筛处理,确保粒度均匀。这一规定旨在保证原料的质量,避免因原料问题影响后续发酵过程及最终产品的品质。
2. 培养基配方
推荐的培养基配方为:阔叶树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石灰粉1%,并加入适量水分调节至含水量约60%-65%。此配方强调了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特别是蛋白质来源(如麸皮)对于促进菌丝生长的重要性。同时,控制好含水量有助于维持适宜的微生物活动环境。
3. 灭菌操作
要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方法,在121℃条件下持续保持2小时以上。这样做可以彻底杀灭培养基中的杂菌和害虫卵,为接种创造无菌条件。此外,还应注意灭菌锅内压力上升与下降的速度控制,防止因温差过大导致培养料结构破坏。
4. 接种管理
在接种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操作,并在接种室内完成。接种完成后要立即封口,通常采用塑料袋或套环等方式密封菌棒。标准还建议接种后将菌棒置于温度25℃左右、湿度适中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发菌。
5.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间需定期检查菌棒状况,包括观察菌丝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污染迹象。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确保菌丝健康快速地生长。一般情况下,发菌周期约为30-40天。
6. 出耳管理
当菌棒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绒毛状菌膜时即可进入出耳阶段。此时需要适当降低温度至15-20℃之间,增加空气湿度至85%-95%,并提供散射光照刺激子实体分化。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避免湿度过高引发病害。
通过上述各环节的有效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黑木耳产量与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希望以上内容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